疫情期间,尽量削减外出。上一年春天,网络上就已呈现“云赏花”“云看展”,本年,咱们无妨抽出时刻来“云游”,读读书,看看古人都去哪些当地,看了些什么,想了些什么。
乾道六年(1170)闰五月十八日,陆游从山阴动身,远赴夔州任通判,他沿运河通长江,溯江而上,一路饱经险阻。途中,他按日记下旅途所见所思,写成《入蜀记》六卷和入蜀诗五十八首。在江苏境内,陆游也记下了姑苏、常州、镇江、南京其时的风土人情。
西山雨观图(部分)明·沈周
一
陆游乾道六年(1170)闰五月十八日晚从家园绍兴起程,走水路,到杭州,入运河北上。六月初八入姑苏境。“八日。雨霁,极凉如深秋。遇顺风,舟人始张帆,过合路,居人繁伙,卖鲊者尤众”。七日雨下了一天,八日天才放晴。刚好顺风,舟人才放舟张帆前行。
“合路”是南宋时吴江县下辖十四个村之一。陆游看到“居人繁伙”,是个人口兴隆的村庄。
唐朝时姑苏已是我国最兴旺城市之一、东南地区大都会。宋时姑苏声称东南都会,丝织 、造纸、造船业高度兴旺,具有152800户人口(估计60万人以上),是其时国际最兴旺交易城市之一。
陆游看见的“鲊”,其时的一种常见吃食,它有两种解说,一是用米粉、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菜,茄子、扁豆都可以做鲊;二是用盐和红曲腌的鱼。传为苏轼所写的《仇池笔记》记载,“江南人好作盘游饭,鲊、脯、脍、炙无不有,埋在饭中。里谚曰‘掘得窖子’。”
但一起陆游还见到“道旁多军中牧马”。宋代立国后,一向面临着北方强族的要挟,后又有西夏兴起,这些强敌所凭借的,更多的是马队。为此,北宋时便设监养马,寓马于民、市马于边,添加本国军马数量。到南宋,仍旧如此。南宋偏安一隅,仗着长江天险与金坚持,但仍然会在近边添加军备,以防强敌来袭。
此时合理六月,仍是汛期。“运河水泛溢,高于近村地至数尺。两岸皆车出积水,妇人儿童竭作,亦或用牛。妇人足踏水车,手犹绩麻不置”。运河中的水竟高出河两岸的村地稀有尺之高。陆游看到,妇女儿童齐上阵,用“踏水车”和“牛盘车”往外车水,许多妇女一边踏水车,手上还不停地搓着麻线。
小舟很快过了姑苏吴江区南面的平望。这个当地,唐时置驿,元末张士诚曾派水师屯驻于此。过平望后,风雨又起,不过很快就停了。陆游这天晚间宿于八尺——一个与同里接壤的当地。在那里,陆游传闻风雨中,有翻船溺死人的事端产生。有小渔船前来卖鱼,大约因是水城的原因,所以价格适当廉价。晚间住宿时,陆游感觉蚊虫较多,好像有毒刺的蜂如虿相同令人生畏。平望蚊子之毒辣,在唐代就很有名,唐诗人吴融曾写过《平望蚊子》:
全国有蚊子,候夜噆人肤。平望有蚊子,白天来相屠。不避风与雨,群飞出菰蒲。扰扰蔽天亮,雷然随舢舻。利嘴入人肉,微形红且濡……
第二天,天空放晴。日已三竿,陆游脱离八尺,正午便到了吴江。“渡松江,风极静。癯庵竹树益茂,而主人死矣。”癯庵,在吴淞江的边上,宋人大冶令王份退休后隐居此处而建。
陆游得到当地两位当地军政官“知县右承议郎管鈗、尉右迪功郎周郔”的款待。在县衙,他还细心研讨了一块石碑,那是曾几作的《渔具图诗》,由上一任吴江知县柳楹所刻。陆游看出,碑中所记,比唐代陆龟蒙的《松陵倡和集》中的渔具多了十多具。
陆游之所以看得这么细心,有两个原因,一是陆游虽是浙江绍兴人,却一向自认是姑苏甪直(古称甫里)人。在多篇诗文中,他说到甫里是他的郡望(适当于本籍),“甫里先生”陆龟蒙是他的祖先。他也常称自己是“笠泽陆某”“笠泽陆务观”“笠泽病叟”。笠泽,今称吴淞江。“松陵甫里旧家风,晚节何妨号放翁”。陆龟蒙声称“江湖散人”,陆游想仿效他,自号“放翁”。故此,对陆龟蒙这位祖先,陆游天然多加留心。陆龟蒙常带着纸墨茶灶游荡于太湖,一朝一夕,积累了不少垂钓阅历,相继写成《渔具十五首(并序)》及《和添渔具五篇》,对捕鱼之具和捕鱼之术做了全面的叙说。这些,陆游都是了然于胸的。
别的一个原因,陆游学诗,起初学的便是曾几。1166年,曾几病逝于平江府官舍,所以见到这块曾几所作的碑诗,他天然不会放过研读的时机。
这一天,因为两个儿子中了暑,陆游又托周尉招医诊治。忙了一天,到晚上,“解舟中流,回望长桥层塔,烟波渺然,真若图像”。这儿的长桥是垂虹桥,层塔,即桥边的华严塔。在烟波浩渺的吴淞江口,长虹卧波,塔影悠悠,忍不住为之赞赏。而垂虹桥南,还有三高祠供奉着“千古三高”(范蠡、张翰、陆龟蒙),不知其时陆游是否能想到他们呢?
这一夜,陆游宿在尹桥。尹桥即尹山桥,而尹山就在现在的姑苏郊外,宝带桥东南,尹山湖西,相传周大夫尹吉居于此。一钩明月高悬,陆游舍舟登桥,静静端看。在留下的诗文中,尽管没有写明他其时有什么样的感受,可咱们从这样的行为中也能感知一丝迷惘的心情。
姑苏富贵图(部分)清·徐扬
二
第二天,陆游“至平江,以疾不入。沿城过盘门。望武邱楼塔,正如吾乡宝林,为之慨然。宿枫桥寺前,唐人所谓‘夜半钟声到客船’者”。
盘门,古称蟠门。周敬王六年(前514年),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国都,盘门为吴都八门之一。因为患病的原因,陆游就没有进城,仅仅远远地望着虎丘景色。虎丘,以“丘如蹲虎”而名。一说吴王阖闾葬于此,葬后三日有“白虎蹲其上”故名。唐《吴地记》:“虎丘山,避唐太祖讳,改为武邱山,又叫海涌山。”远古时期,这儿是一片汪洋大海,虎丘随潮水涨落若沉若浮,故称“海涌”。
在陆游的眼中,这样的楼、塔,和自己的家园并没有多少差异,身在异乡,竟有恍若旧相识的幻觉,忍不住“为之慨然”。陆游慨然的不仅仅是离乡背井,为讨生活而去往万里之遥,他慨然的还有壮志未酬。
对此次入蜀,陆游是很冲突的。他接到夔州通判的录用是在乾道五年十二月,但一向拖了半年才到差,他在《入蜀记》中说,是因为久病的原因。事实上,这并不是悉数的理由。
陆游两岁的时分,南宋树立。他们那一代人的生长空间,充满着抗敌御侮、克复华夏的呼吁。比他小一岁的范成大,比他小两岁的杨万里,比他小十五岁的辛弃疾,无一不力主抗金。
陆游很早就立下“上马击狂胡,下马草军书”的壮志。为国雪恨是他终身不曾抛弃的抱负。
1164年,张浚大举北伐,符离战胜,宋廷再度屈膝。两年后,官居隆兴(今江西南昌)通判的陆游,也以“力说张浚用兵”的罪名而被免除回乡。此次复出,他想的仍然是上阵杀敌,而绝非是去做一个掌管粮运、家田、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通判。
在接到录用,拖了半年之久,拖无可拖,不得不上路后,舟次临安之时,陆游仍然没有抛弃,他投诗参知政事梁克家,希望能得到一个改派军职的时机。“浮生无根株,志士惜浪死”“颇闻匈奴乱”,“士各奋所长,儒生未宜鄙,复书草军书,不畏寒堕指”。
这样的希望终究落空了。自幼立志投身抗金,当今却残年走巴峡,与前哨的间隔越来越远,陆游此时的哀伤不言自明。与《入蜀记》引而不发的表达不同,在诗中,他投入了更多的心情。在枫桥下的这个夜晚,陆游写下《宿枫桥》:
七年不到枫桥寺,客枕仍然深夜钟。
风月未须轻慨叹,巴山此去尚千重。
七年前,陆游到差镇江通判,途经姑苏时,到访枫桥寺。现在七年过去了,“客枕仍然夜半钟”。“风月未须轻慨叹”,这不变的钟声、明月以及景色,也不需要为我这些年的阅历而慨叹,究竟,艰苦的路还在后边,我要去的巴山离此还很悠远。这儿的艰苦,是客观存在的,路程的艰苦;也是心理上,不乐意去往的当地,天然不会是乐园。
次日五更,舟发枫桥。“晓过浒墅,居人极多。至望亭小憩。自是夹河皆长冈高垄,多陆种菽粟,或灌木丛条,气候窘隘,非枫桥以东比也”。
浒墅,《吴地记》记载这个地名的由来:秦始皇东巡,至虎邱,求吴王宝剑,其虎当坟而踞。邕皇以剑击刺之,不及,误中于石。其虎西走二十五里,忽失。于今虎疁,唐讳虎,钱氏讳疁,改为浒墅。
明代,这儿建立钞关,名浒墅关。浒墅关是脱离姑苏北上的最终一个关卡。出关不久,便到了无锡。
宋时,这儿已人迹集合,成一热烈之处。淳熙四年(1177年),范成大自四川制置使召还,顺江东下,于十月抵姑苏。与陆游相同,他也将旅程记录了下来,写成了一部《吴船录》,为南宋时期的长江水路交通留下了宝贵史料。在回程时,范成大也将船停歇在浒墅邻近,“戊辰,未至浒墅十里所,泊。”
而在1170年的六月,范成大正在江苏境内公干。十余天后,陆游将和他在镇江相逢。两人江边设宴,把酒言欢。(未完待续)
校正 徐珩